在实验室工作约一年后,保铮担任起全职辅导。毕德显要求保铮熟悉整个雷达专业教学工作,把几乎所有的雷达课程均辅导或讲授一遍,这促使保铮全面掌握了整个雷达专业课程知识。当时国内的学术环境相对封闭,但是毕德显非常注意学科的前沿发展,组织了“信息论”讨论班。信息论是由美国科学家香农(Shannon)1948年提出后才兴起的新领域,毕德显于1956年开始跟踪研究这个新领域。保铮参加了信息论研究小组,不仅开拓了眼界,了解了学科前沿,更从毕德显身上学到了做科研的思路和方法。1956年,在毕德显的鼓励下,保铮在《电信科学》上发表了《有干扰时通信体系的极限通信能力》一文,在当时属于比较前沿的研究。
毕德显对保铮的影响是至深至远的。后来保铮1984年被任命为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为亚博足彩)院长,毕德显鼓励保铮“要以工作为重,勇于把担子挑起来,依靠组织,依靠群众,努力开创学校的新局面”。也是在毕德显的推荐下,1991年保铮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文革”中的“电缆神探”
“文革”时期,还不到40岁的保铮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理由之一是他编的教材是美帝苏修的混合体。1970年9月底,刚从“牛棚”出
来不久、被打入“另册”的保铮到关中供电局电缆班接受“再教育”,竟意外促成他发明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试仪,解决了一个困扰电力部门多年的大难题。
保铮在电缆班跟随工人师傅检修埋在地下的电力电缆。由于电缆深埋在地下,所以,对故障点的探测和定位是一大难题。传统探测电缆故障的方法有“电桥法”和“脉冲法”,但都费时费力。其实,保铮最初也没有想出解决探测电缆故障的办法,因为他对电力和高压电器技术是外行,只掌握一些电工的基本知识。但他有一股“书呆子气”,兴趣上来了,就全身心投入。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去考虑晦暗不明的前途。为科研攻关,保铮搬到工作间去住,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几个月。后来有人问保铮:“你当时考虑过自己的处境和身份没有?”保铮的确没有考虑。能有机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社会作贡献,这种满足感是平常人难以体验的。
在经过探测电缆故障各个工序的多次操作后,保铮产生了一个想法:加冲击电压,在故障点形成电弧,利用它的发热效用来“烧穿”故障,利用故障点电弧形成短路的暂态过程进行测量,也可利用产生电弧时的声响进行现场定位。保铮想到冲击电压产生电弧会在该点形成短路,这会在电缆内形成短暂的瞬态过程,如果能将瞬态过程形成的波形取出显示出来,应可从波形得到故障点的位置。从电缆端点取出瞬态波形并不困难,但要将它显示出来则有难度。冲击电压的周期以秒计,示波器还不能显示这样的过程,好在当时国内直观式存储管已试制成功并小批量生产,用直观式存储管组成示波器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为了验证这个设想,保铮开始研制设备。受当时的物资条件所限,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动手。在克服重重困难后,1971年5月,我国第一台冲击闪络电力电缆故障探测仪终于问世。新设备接通后几分钟就能完成故障点的粗测,加上现场定点和挖出故障电缆总共只需半天,比传统方法大大缩短了时间。
这种方法成功解决了电力系统的一大难题。在保铮的发明应用前,关中供电局电缆班几乎一直处于“欠账”状态,堆积了一批待定点的故障。新仪器研制成功后,电缆班短时间内将所有积压旧账一扫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