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亚博足彩校长,博士生导师。1958年出生,浙江乐清人。1982年1月和1984年6月分别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7年12月在兰州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郑晓静院士主要从事弹性力学、电磁材料结构力学和风沙环境力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成功解决了大挠度薄板精确求解和近似解析求解的收敛性证明等难题,完善了板壳几何非线性问题的求解理论;系统建立了铁磁、超磁致伸缩和超导材料及结构在电磁场中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行为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型和有效方法,解决了原有理论的预测与各类典型实验长期不符的问题;提出了风沙流和风成地貌(沙纹及沙丘)形成及发展过程的理论预测方法,对一种工程固沙(草方格)方法给出了设计的理论公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88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荣获“何梁何得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她还先后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联合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和“甘肃省杰出女性”等荣誉称号。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妇联第十一届执行委员、常务委员。
201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工程学部)院士,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从武汉高中毕业即上山下乡,以知青身份参加高考,念完硕士后放弃上海的工作机会远赴兰州,扎根西北从事科研一干就是30年……无论在谁听来,都是波折、艰苦的经历,却在她不急不躁的讲述中,让人体会到了食苦如饴的淡泊力量。
日前,由教育部全国学生资质管理中心、中国银行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主办的“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报告会上,亚博足彩校长郑晓静讲述了自己倾心学术、心无旁骛,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人生历程。
郑晓静坦言,当初放弃优越的条件,远赴西部科研,就是想解决没有解决的科学问题。
当时我国的航空工业希望将飞机做得轻一点。那么,壁板就要薄一些,但强度又要好。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方程求解,刻划出板变形的形状和程度。
这个问题解决后的1987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伟长先生亲自到兰州主持郑晓静的博士论文答辩。中国力学学会还推荐她获得中国首届青年科技奖。
郑晓静这样概括自己当年从南方武汉远赴兰州“朦朦胧胧的心愿所向”——“科学是一项伟大的冒险,是值得花费一生的伟大事业……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可以使人精彩度过一生。因为其中总是充满着新鲜,引起你的好奇心,并不断给你惊喜。”
做完这个课题,郑晓静放弃了回武汉的机会,应兰州大学邀请留下任教。在这里,她又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这次的研究偏向物理学方面——超导材料、热点材料等功能材料的性能和行为研究。2008年5月12日,郑晓静50岁生日,IEEE杂志授予她最佳贡献论文奖。IEEE杂志一年有900多篇文章,他们会选出其中一篇,认为比较完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给予这一奖项,“这是这个奖第一次授给了中国人”。
“轻车熟路就这样做下去,其实也是挺好的一件事情。”但郑晓静觉得,自己还应该再冒一次险——“我国的沙漠及荒漠化面积已占世界第三位,沙漠化、沙尘暴直接危害着中国北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存质量。”郑晓静的研究,就是要预测荒漠化的速度。
2013年12月,郑晓静被邀请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大会上做特邀报告。报告引起了办会者深厚兴趣,在网页上发出了专题报道——来自中国的科学家郑晓静,发现了用于绿色沙丘场形成的数学模型,能给沙漠化的村庄在防护上提出更好的战略决策……这一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以小的代价来实现这类防护。
三次科研选择,横跨三个领域,唯一不变的是她的选择都与国家需要、人民需求紧密相连。
“我们的一些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学校里感到无所适从、茫然孤独,这可以理解,因为你们还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但郑晓静希望同学们在接受了高等教育、走向社会的时候,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变化,都要迅速做出积极应对,并且展开改革创新活动。郑晓静告诉同学们,做科研打好基础很重要。同时,也要立足科学前沿,主动融入祖国的发展与需求。
“如果说,我们今天改革的成本是由在座各位承担的话,那么几年后改革的红利也是在座各位能够分享到的。”郑晓静说。
(文/中国青年报·孙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