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历 细节细微处体现航天标准
回忆起科研经历,李云松坦言,印象最深的是定位细微处的小问题。
对于航天这样的大工程,最终测试阶段一定不会存在理论方面的大问题,研究人员焦头烂额的常常是细节细微处的小问题。“把这些细节细微处的小问题定位出来,常常很不容易。因为系统研制的全过程,已经经过了多次测试,最后出现的问题都是偶发性的。”
航天标准要求很高,责任也很重大,再细微的隐患也必须尽快排除。
李云松举了一个例子:在“嫦娥三号”的联试中,出现了一些图像方面的问题,恢复出来的图像里面有一些坏块,这是不该出现的错误。李云松回忆说,“这种情况非常偶发,可能连续测许多天,才出现一次错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云松带领着团队成员雷杰、刘凯,守在北京中科院空间中心调试大厅整整一周。“一天24小时都在观测,几个人轮换着盯着看,最终发现这个错误是系统在灯光比较昏暗的照射条件下出现的特殊情况,错误可以重现了,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很快就进行了错误定位并圆满解决了问题。”
“有问题必须要归零,要找到出错误的本源,要能把整个错误的机理描述清楚,还要能够通过分析解决,重现错误,最终彻底解决错误——这就是航天要求。”
实际上,解决“嫦娥三号”联试图像问题一周的辛苦,只是李云松及其团队为探月工程十多年奋斗的一个缩影。“这些年任务基本没有间断过,团队成员主动牺牲休息时间,一直都比较辛苦。”
全心的投入收获令人欣喜的果实。2013年12月1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李云松与地面应用总设计师李春来等人,一同见证了我国第一张高清月面图像和第一组月球车在月面缓缓行进的视频。
“看到图像的瞬间,心情终于比较放松了。”与第一次看到嫦娥一号回传图像时的欢呼雀跃相比,如今已经历多次重大任务的李云松已平静得多。但当月球车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出现在画面中,这位航天领域的“老江湖”依旧难掩内心的兴奋和自豪之情。
和谐包容 传帮带助力团队成长
重视传承及包容和谐,是李云松团队的两大特点。
“我的导师吴成柯教授十分重视团队的传承。大力支持年轻人的发展,是我们建设团队的共识。航天领域依靠的主要还是团队的力量,我们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有对以往程序的优化,但更多时候都是面向新条件、新要求的不断尝试。这种尝试需要整个团队齐心协力。”
对李云松团队来说,包容是和谐团队建设的重要法宝。“我们的团队精神,就是包容。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大家都是很好的朋友关系。在做项目过程中,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包容,这是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包容,牵涉到团队遇到难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内部出问题如何解决,和别人协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何处理?系统联试过程中总会遇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有两种思路,第一种做法:怕承担责任,总是先让别人找问题,然后再找自己的问题;第二种做法:勇于承担责任,首先自己找问题,再协助别人找问题。后者是我们团队的一贯作风,许多次都是我们协助别人锁定了问题所在。”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李云松团队的工作作风得到了航天系统多个合作伙伴的认可。